

Photo: Stein steinchau@hotmail.com
Make-up: Angela Shum
Assist: Kit
公共屋邨,盛載了多少香港人的集體記憶?牛頭角下邨是香港公屋六十至八十年代發展的印記,亦是香港最後的徙置屋邨。牛頭角順嫂,則是八十年代香港人必然記得的電視劇人物,也是草根「師奶」的代名詞。 今天,牛頭角下邨即將清拆,當年在《香港八一》中飾演順嫂的梁葆貞到訪牛頭角下邨,「順嫂味道」已經褪去,但踏進邨口,街坊街里都像碰到老街坊般閒話家常。 順嫂說,每個香港人,就算未曾住過舊式屋邨,回憶中都會有一座牛頭角下邨。文:虢樑 圖:虢樑, 蔡文豪一晃眼已是近三十年前的事,但劇中情節如眾街坊在大牌檔一同開餐、因單位擠迫引發的婆媳糾紛、面對困難時的守望相助、大時大節屋邨街坊一同慶祝……都仍歷歷在目。 在順嫂眼中,「牛下」的大牌檔、走廊的昏暗燈光和神主牌、每座的公眾洗手間、糧油雜貨舖、火柴盒式學校、插在綠色外牆上密密麻麻的晾衫竹………都像似曾相識。文化標誌 牛頭角順嫂不過,梁葆貞在訪問中劈頭第一句便是,「從來沒有寫明順嫂住在牛頭角。」「編劇當初寫《香港八一》的劇本時,只設定順嫂哥哥何春懋(黃新飾演,觀眾慣稱茂叔)經營的銀禧小食店開設在灣仔,但順嫂是否與茂叔同住,劇情卻從沒交代過。」梁葆貞說,自己當年住在窩打老道,未拍攝《香港八一》時,對屋邨的印象很陌生。 「後來才知道,牛頭角順嫂是《號外》雜誌給我的,原因是順嫂的角色性格,是沒有學識和見地、草根得不能再草根的師奶,與牛頭角的基層集散地特色合併起來,便成了一個形容詞,不是名詞。」 雖然如此,但衣著不再「順嫂」的梁葆貞,日前與記者回到牛下時,邨民就像見到老街坊般,上前寒暄問暖。大牌檔的伙記更一擁而上,要與順嫂合照。攤檔老闆把卡片遞給順嫂,要給她折扣,算便宜一點。連萍水相逢的牛下村民,也對順嫂點頭微笑。 「順嫂,很久沒見。」在牛下邨民心中,牛頭角順嫂已成為他們的象徵。順嫂本人是否住在牛頭角,已不重要。經典劇集 小市民點滴順嫂喝了一口牛下大牌檔的馳名咖啡,談起當年的拍攝點滴。《香港八一》是「即日鮮」處境劇,劇情取材自每天的新聞,劇中角色會到銀禧小食店同枱食晚飯,大談當日城中熱門話題。 大牌檔伙記也說,「牛下大牌檔是居民下班回來後的聚腳點,當年電視開始普及,但大伙兒喜歡到大牌檔看電視,夠熱鬧。把新聞和電視劇集當作茶餘飯後的聊天話題,和《香港八一》情節一樣。」 順嫂還說,劇中道具食物全都是飯堂即叫即煮,每當拍完戲便輪到演員開餐,「《香港八一》至《香港八六》拍了六年,我和劇中人物便同枱食了六年飯,由泛泛之交成了一家人,我和黃新也由假兄妹變成真兄妹,他常常為我指點解惑,閒時還一起打麻將,但一定不會相約食飯。」情如真兄妹,當黃新在一九九九年過身時,順嫂在靈堂上感觸落淚。屋邨風情 鄰里互守望「最難忘一九八二年百多人喪生的桂林空難,五十二名港人喪生,那天我們以此為題,其間得悉我們同事麥大成也坐這班航班,整組人拍攝時都很不開心,也時刻留意新聞報道,希望快點知道麥大成的消息。但當新聞傳來麥大成一家八口全部罹難的噩耗,整個錄影廠頓時靜了下來,只剩下悲傷的情緒,大家再也吃不下去。」 順嫂步入牛下大廈走廊,映入眼簾是一排又一排的鐵閘,非常擠迫,單位內聲音很易傳到鄰居家中,令順嫂回想到《香港八一》一幕,講述她與由甄妮飾演的媳婦,因屋邨居住環境出現的婆媳糾紛,「那集講到兒子與媳婦由外國回來暫住順嫂屋邨家,媳婦因居住環境惡劣常常抱怨,順嫂看不過眼,藉詞媳婦衣著暴露大罵一頓,吵鬧聲驚動鄰居。」不過,屋邨鄰居不是各家自掃門前雪,「鄰居紛紛勸架,叫我們冷靜,勸我們各退一步;順嫂明白媳婦不習慣香港生活方式,媳婦則了解到中國人傳統,最後家和萬事興,大團圓結局,很有人情味。」屋邨生活雖然艱苦,當中卻能滲出濃濃的人情味。歲月無聲 重逢未有期有老邨民跑過來跟順嫂訴苦,說隨著香港經濟發展,香港人生活水平改善,牛下的公共廁所、簡陋設施、擠迫空間和昏暗環境,成為了新一代離開牛下的理由。牛下不少居民也急欲脫離這條被貶稱為徙置區的舊式屋邨,有的搬到鄰近的私人樓宇,有的申請調遷到新建成的新式屋邨。離開牛下的,先是年輕人,然後連「順嫂」輩的中年邨民也告別這條邨,留下的是垂垂老矣的長者,圍在牛下公園細說往事。 大牌檔伙記跟順嫂說,牛下大牌檔再也沒有高朋滿座圍在電視旁談論國家大事,《香港八一》的情節再也沒有在現實中上演。 順嫂看著近日新聞,知道政府已拆掉了一至七座的牛頭角下邨,剩下的八至十四座也將於今夏清拆,屆時餘下的邨民也將各散東西。 離開牛下前,順嫂與跟她寒暄的邨民揮手道別,「這次一別,不知能否再見。」天下無不散之筵席 順嫂走進新建成的屋邨群,失去了似曾相識的感覺,公屋設計光潔亮麗,每家每戶單位排列整齊,戶與戶之間壁壘分明,行人通道燈火通明,商場也滿是連鎖店,食肆清潔衛生,舊式屋邨的種種陋習已不復存在。 順嫂說,牛下清拆不能說是壞事,因為社會需要發展,生活需要改善,「我會懷念牛下,這是我們時代的印記,但天下無不散之筵席,就讓牛下永存我們心中。」小資料:僅餘徙置屋邨 年中謝幕 牛頭角下邨位於牛頭角北部,一九六七年興建,毗鄰淘大花園及德福花園,是香港僅存的徙置屋邨。牛下原與毗鄰的政府廉租屋合稱牛頭角邨,一九七三年分拆為上、下邨。 徙置屋邨專安置受清拆影響的草根階層,反映草根獨有不亢不卑、守望相助、奮發自主的精神和民間智慧,代表「香港精神」。 牛下見證香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工業起飛;八十年代地產金融泡沫、工廠北移;九七回歸;踏入二十一世紀後的沙士、金融風暴等。但市區重建,下邨第一至七座已於二○○四年清拆,剩下的第八至十四座,預計於今年七月二十二日開始清拆,屆時大部分受影響租戶將被安置往重建完成的牛頭角上邨及彩盈邨。四十年的香港徙置屋邨歲月將步入歷史。 《香港八一》最長壽處境劇 《香港八一》系列是香港無線電視經典處境喜劇,共拍攝約一千四百集,為香港現時集數最多的劇集。取材自當時社會時事話題。劇中人物陳積、順嫂、茂叔、覺悟因、蘇小姐、阿威、阿康等人大部分來自草根階層。 梁葆貞未接拍《香港八一》時本任職?紗公司。當年《香港八一》劇組找她出演順嫂時,看中她「生面孔」,對基層觀眾有新鮮感。初時無線只答允提供半年合約,她擔心一旦劇集停拍便會失業,所以不肯答應。無線及後答應給她簽下兩年長約,並獲?紗公司老闆承諾劇集停拍便重聘她,她才答允演出。順嫂才能出現在觀眾面前,成為香港人的集體回憶。 演藝世家 波叔掌珠 已告退休的梁葆貞,出自演藝世家,父親是已故演藝名宿、有「南洋粵劇界四大天王」及「丑生王」之稱的梁醒波,姊妹梁文蘭及梁寶珠亦為知名藝人,梁寶珠曾與陳寶珠合組「孖寶劇團」。 梁醒波醉心粵劇,天生有逗樂的本領,插科打諢已臻化境。參演近四百部粵語戲曲片和歌舞喜劇,更是無線電視開台藝人。「波叔」連任五屆八和會館主席,對粵劇貢獻良多,更獲當年港督麥理浩代表英女王頒授勳銜表揚藝術成就。 梁葆貞早在五十年代便以「白蓮」及「白梨香」作藝名演出,五二年的《再訪香城艷》與父親同台演出。最為人認識的是在無線處境劇《香港八一》系列擔演「順嫂」,其後在多套電視劇扮演家族長輩角色。她近年移居加拿大與女兒同住,閒時回港,並加入香港演藝人協會及做義工。原文刊於大公報《香港一家人》專欄 2009-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