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 虢樑 Stein Image
- 虢樑 Stein Image 創立於2011年,擅長於微電影拍攝,現時業務遍及婚禮各範疇。 Stein是德文中石頭的意思,聖經有「房角石」的記載,作為第一塊基石,有定位、定向的重要作用。 所以主耶和華如此說:「看哪,我在錫安放一塊石頭作為根基,是試驗過的石頭,是穩固根基,寶貴的房角石,信靠的人必不著急。」( 以賽亞書 28:16 ) 而「虢」(讀國)是古代輔助皇室的重要諸候國、大臣。 我們英文名字德文Stein和中文名字「虢樑」,就是希望能成為各位新人的重要夥伴,合力去完成你們的婚禮,為將來留一個難忘的回憶。 http://www.steinimage.i34u.com/
2011年10月22日星期六
Collumn :: 到汶川去
筆者為香港一普通市民,不論做人還是工作,都是胡里胡塗,不知所謂。去年七月十二日,汶川大地震發生後兩個月,從香港出發到汶川,本想當志願者卻沒有才能,只有在短短的數個星期內,用相機拍下所見所聞,為大地震後汶川人的心態變化、生活、志願者和援建者無私的奉獻,留下一點點的記錄。也透過旅程,省思我的人生去向。
這則專欄,文筆未必好,卻希望能以筆者第一身的角色,與讀者談談我在汶川遇到的事情。亦會將近日汶川發生的人和事轉引在此,嘗試以另一個角度看汶川地震的昨天、今天、明天。
但在正式連載前,也想談談我這次汶川之旅的緣起。
去年十一月廿二日,到來銅鑼灣「Delay No Mall」商場一處展覽廳,舉辦「藝展滿希望」,我有幸參與其中,成為參展者。而入口處,更貼有一幅名為「Candy」的相片,更有數名觀眾觀看。那是一位我在汶川遇到的小女孩,她的英文名字是我給她起的。現在,她可能已忘掉了這個名字,但那一段經歷,卻令一生難忘。也是我這個在現實世界中,得不到希望的失敗者,人生起了一點意思,「原來我也可以教人英文,還拍下一幅有人肯看的照片。」
這一切都發生在五月十二日。
五月十二日下午,身在澳門,天氣風和日麗,下午二時廿八分,朋友說感覺到一點的震動,但失卻沒感到異樣。時隔不到半小時,看到電器店內的電視,正轉播著一則突發新聞,「四川汶川發生八級大地震,當地對外通訊斷絕,暫時未知死傷人數……」心裏想,中國真多災多難,又發生地
震。直至晚上……
晚飯時間,電視突然傳來一連串令我難以忘懷的畫面,那裏是都江堰,瓦礫遍地、死傷慘重、人們都在嚎叫著,呼救著,仿如人間煉獄般的景像,教所有食客都停下胃口,注目著電視報道的畫面,而我作為傳媒工作者,心裏更有著一個衝動,「到汶川去。」可惜,上司的回應卻如一盤泠水般,聲聲入耳,「你去了,做到什麼?」
的確,說到記者能力,論文筆,我實在不敢恭維。論普通話,基本上除了廣東人,我怕不會有人聽懂。那不以記者身份如能否去到,我曾致電一些社會服務志願機構、還有非政府組織,很可惜,我沒有什麼醫療急救社工輔導管理資源建設工程名氣的任何能力,根本不具備到汶川,負起重建汶川的工作。
恰巧家中有事,我亦辭去了澳門的工作,回到香港。在香港,再遇一位我舊公司的上司,他跟我說,你不去過,又怎知道沒有什麼事可以幹?他還談到一位名為「山狗校長」的經歷,憑著一股勇氣,他到了內地多個山區地方,建起學校。而這一次汶川地震,山狗也第一時間到汶川幫忙,「汶川很需要老師,你總算讀過大學,識寫字吧,去教書不就成了嗎?就算香港沒有機構辦助學團,你自己去找學校,跟他們說免費教學,總也可以吧。」
「係喎,我都可以教書。」六、七月之交,我便在毫無詳細準備、沒有人帶路、只有一張全國地圖的情況下,踏上汶川之路。
有朋友說我很難得,放下工作,離鄉別井到汶川,還拍下一輯「OK」的照片。但所有一切,都來的很簡單,我去汶川時,也不知有何事可幹。人,想太多,有時只會令自己後悔。
原文連載於北辰部落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