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狀元首訪金門廈門 冀ECFA為兩岸建「隨意門」
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日前簽署,廿三名本港「未代會考」狀元讀完萬卷書,即踏上萬里路,首次到訪兩岸門戶廈門和金門,既訪土樓群了解當地風土民情,亦親身到訪金門的戰爭遺跡,了解到兩岸和平合作的可貴,他們均希望將來廈門和金門能架起一道「隨意門」,兩岸自由往來,人民不再受兵災之苦。
自二00一年一月一日,港島和長洲距離還近的廈門和金門實施小型三通模式,實現兩岸小規模的通商、通航和通郵。兩地往來越來越頻繁,去年金門小三通客運量首度突破百萬大關,創下開航九年以來單年最高紀錄。十六位十優和九優、一位八優色弱狀元及五位香港傑出學生協會成員在八月十八至廿二日,參加康泰「狀元旅遊萬里行二0一0」,前往廈門和金門考察。
知「小三通」先要了解兩岸分隔的歷史,狀元一行到訪古寧頭戰役和金門炮戰多個遺址,如地下艦艇碼頭的翟山坑道、「毋忘在莒」紀念碑、防止敵軍登陸的慈湖和瓊林村莊等,狀元們更在瓊林村莊遇上親歷當年戰爭的老伯,觀塘官立中學色弱八優生黃頌然說,當年古寧頭戰役陣亡士兵上萬人,不單家園盡,更隨處可見陣忘士兵遺體,「戰爭好痛苦,那時炮聲打到那邊就逃離那裏,根本不知走到那裏去,不時踩到屍體也管不了。」
拔萃女書院十優生麥明詩表示,曾訪問一位現在已一百0六歲的老人家,戰前每日都會來往廈門和金門買糊口,直到戰爭打嚮,她突然被滯留在廈門,回不了金門,至始與孩子兩地相隔,直至小三通開通,她才能一家團圓,「現在越來越多金門人去廈門,也多了廈門人到金門,如有金門年青人去廈門體驗夜生活,也有學生到內地讀書。」另外,狀元們也到訪在金門開小飯店的莊太,「不少年青人都走了,很多台灣、廈門和上海的旅客到這裏。」
廈門和金門旅遊業受惠於小三通,兩地政府亦為此保護兩項歷史遺產。皇仁書院十優生趙致遠說,二00八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產的華安大地土樓群,是福建最大的土樓,保存六百平方米的晚清至民國時期的壁畫,更繪有洋人、洋文和洋鐘的裝飾。為了保護古蹟,居民們都不介意犧牲一點方便,「土樓的洗手間仍沿用當年的設計,每日都會有專人收排泄物,衛生條件較差。有居民曾自費興建了較現代的洗手間設施,但因有違土樓建築特色而拆掉。」
瑪利諾修院學校十優生高靜認為,殘酷戰爭令兩岸無數家庭分隔,令無數生靈塗炭。隨著小三通的實施,加速了兩地的交往,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希望兩岸未來能架起一道如動畫《叮噹》的法寶「隨意門」,造福兩岸人民,不要再有戰爭。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