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最後一個貧民窟
引言
青洲坊,是澳門現在碩果僅存的貧民窟,見證著澳門由一個小城演變成東方蒙地卡羅,再發展成比美國拉斯維加斯還要發達的綜合旅遊渡假城市。
劉偉明,一個曾經擁有香港身份證的地道澳門人,與哥哥一同承繼母親在青洲坊的劉記食店,在木屋區的小店中,見證著澳門的昔日的蒼桑和今日的繁榮。
歷史總要前進,隨著澳門經濟發展,都市化的步伐即將湮沒這個不少澳門人出身的迦南地。回首前塵,劉偉明最不捨的,卻是青洲坊的人情味道。
圖文:虢樑
落難人同舟共濟
澳門,一個曾經的葡萄牙殖民地,因著歷史的因素,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前後,大批內地難民湧入,擠滿這個與香港荃灣差不多大的半島。青洲坊,這段由海堤連成的一片新開發填海地,與中國珠海只是幾步路之遙,順理成章成為這班難民在澳門落腳的地方。
劉偉明的父母也在此時離開家鄉,攀山涉水由家鄉逃到澳門,身邊錢財差不多散盡,只有在貧民窟建了鐵皮屋住下來,並在屋旁空地搭了間士多,再發展成小食店,賺取微薄收入養活一家。
青洲坊像迷宮
青洲坊住的都是一窮二白的難民,居住和衛生情況差劣,龍蛇混雜,劉偉明便是在這個地方長大,「青洲坊的屋不是鐵皮便是木屋,四周都是一樣,對小孩子來說,很像一個迷宮。小時候倒覺得很有趣,經常在坊中探險,但媽媽嚴詞警告我們,有些地方是禁區,生人勿近的。」
雖然不能隨處亂走,但劉偉明父母還是會讓他們,和鄰居孩子在家附近的空地一起玩耍,「我們那時沒有錢,不會買玩具,只能只製一些玩物來玩,陀螺便是最常玩的。」劉偉明還笑說,當年不少和他玩耍的小孩子,今天都己搬出青洲坊,有些更成為達官貴人,但更多的是乘著博彩業發展而發跡的。
青洲坊只是臨時居住地,每家每戶都沒有自來水,要水便要到坊中間的公共水喉拿,劉偉明這些小孩免不少要幫手一番,每次拿完水,不時會見到母親和鄰居的太太到青洲坊的蚊型街市買菜,小孩子見到美味食物,也是樂得翻天,當年的坊中生活,雖然困苦,卻也快活,少卻不少今日澳門人的煩惱。
不過,劉偉明的父親因嗜賭而輸光家產,令母親難過,家人受苦,也令劉偉明自少已遠離賭博,「前車可鑑,做人還是守本份好,無論什麼時候,我也不會進入賭場。」
赴港捱世界 領會澳門好
與澳門當年獨沽一味單靠賭業,經濟發展停滯不前的情況不同,香港經濟在六、七十年代高速發展,更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需要大量勞動人口。澳門與香港一海之隔,加上當年香港入境政策寬鬆,大批澳門人因利乘便赴香港工作。
劉偉明當年也是其一,到港後寄居親戚家中,很快便拿到身份證,還找到工作,「當年香港有不少公共屋邨落成,有很多工作機會,我便在當時新起的愛民邨找到曬相鋪的工作。」
相比澳門的悠閒生活,香港的生活節奏明顯快很多,「我在愛民邨工作,但寄居在葵涌邨的親戚家中,一來一回,不單交通時間費時,交通費加飯餐費也很貴,但我們只是廉價勞工,每天像是為工作而生,但為了
在港工作數年的劉偉明己有回家心,獲知澳門的母親年紀漸長,需要人幫手經營小食店,想也不多想,便回澳門幫手,「那時我己差不多可拿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證,也快升職加薪,但澳門是我土生土長的地方,母親也要人幫忙,也沒考慮太多便回去。」
時至今日,雖然曾經長居香港,哥哥和太太也是香港人,劉偉明會否回港辦理永久居民身份證嗎?他不置可否,只道,「我很感激香港帶給我的一切,但無論是青洲坊還是澳門,都是我永不能忘記的家,我的根已在這裏。」
劉偉明回想在香港的日子,雖然辛苦,卻也獲益良多,「香港人的工作效率和思維的確很優秀,跟他們工作也習染了香港人的工作和管理態度,對我後來管理母親食店很有幫助。」
自劉偉明和兄長接手母親的青洲劉記後,雖然鋪頭位處澳門的貧民窟,但引入新式管理、推陳出新後,每天生意額由千多二千元,發展至最高峰的數萬元一日,還在澳門的台山開設分店。青洲劉記的豬扒包等澳門美食,更吸引港澳食客大力推介,成為澳門的著名食店之一。
青洲人面全非
回到澳門,搬回青洲坊的家中居住,第一印象是山水依舊,人面全非,「當年的老鄰居搬的搬,走的走。」當年正值中國文化大革命的年代,港澳兩地再次出現內地新移民潮,老一代的青洲坊人因經濟漸佳搬出,青洲坊相對便宜的居住成本卻吸引到同樣是一窮二白的新移民,
「母親在青洲坊居住很久,人緣很佳,無論是否同鄉,母親如能幫忙都會出手,如為新移民介紹工作,也為他們防避騙局。」
不過,無論歷經多少個時代變遷,青洲坊的居住環境令它不脫貧民窟的特色,不少當地居民賺到錢後,便會遷離青洲坊,搬到澳門較佳生活環境的地方居住,如黑沙灣、新山岸、氹仔等地區,劉偉明現在也搬到氹仔居住。
現在澳門隨著賭權開放,金光大道多間外資娛樂場先後落成,橫琴開發上馬,澳門已成為另一個拉斯維加斯。居民收入翻了幾倍,甚至比香港還多,留在青洲坊的,多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家,還有操著普通話的新移民或外勞,曾經燈火通明的鐵皮屋,師奶聚集的蚊型街市,今天多已人去樓空。
青洲坊唯一熱鬧的地方,便是青洲劉記等聞名港澳的食店,但來的都是坊外的上班族和遊客。
難忘青洲人情
近日澳門有消息指,回應社會基層市民對公共房屋的需求,青洲坊將興建經濟和社會房屋(澳門對公共房屋的稱呼),坊中的部份木屋和鐵皮屋已被收回,並劃上木板圍起來,泥頭車往來不絕,由保安把守,令半個青洲坊成為地盤一樣。但青洲劉記卻仍一如往日,繼續營業,給遠道而來的食客提供美味的一餐,老闆有空也會和熟客們聊上半天。
歷史總是向前走,青洲坊的歷史是否正在劃上句號?無論是香港人、或是澳門人,對劉偉明等曾住在青洲坊的老街坊而言,青洲坊像個陪伴他們成長的老朋友,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會永遠存在他們心中。
刊於北辰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