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虢樑 Stein Image 創立於2011年,擅長於微電影拍攝,現時業務遍及婚禮各範疇。 Stein是德文中石頭的意思,聖經有「房角石」的記載,作為第一塊基石,有定位、定向的重要作用。 所以主耶和華如此說:「看哪,我在錫安放一塊石頭作為根基,是試驗過的石頭,是穩固根基,寶貴的房角石,信靠的人必不著急。」( 以賽亞書 28:16 ) 而「虢」(讀國)是古代輔助皇室的重要諸候國、大臣。 我們英文名字德文Stein和中文名字「虢樑」,就是希望能成為各位新人的重要夥伴,合力去完成你們的婚禮,為將來留一個難忘的回憶。 http://www.steinimage.i34u.com/

2011年11月12日星期六

曾咏 Winnie —— 港大碩士「港」模特

本港銳意發展成教育樞紐,多間院校名列世界大學排名榜前茅,越來越多內地尖子慕名來港升學,曾咏便是其中之一。

曾咏(Winnie)初來香港時,與其他來港就學的內地同學一樣,也希望透過香港院校的頂尖學風,成為國際一流學者,唯有讀書高。但經歷香港大學的開放學術環境和多姿多彩的學生活動文化,卻令她明白世上不只有一條成功之路,人生還有其他可能。

今天,她走出象牙塔,成為模特兒,目標是踏上歐洲的時裝天橋,也走上一條她自小都沒有想過的路。

圖 文:虢樑
曾咏未到香港大學升學前,家住廣州,父親是工程師,母親是醫生,都是專業人士,家風淳樸,她也是典型的好孩子。父母雖然沒有指明她要做專業人士,名成利就,但她也受傳統社會風氣影響,自小已希望考進好小學、好中學、好大學,將來成為一流學者,甚或憑學歷找到一份好職業,生活無憂。

她為此努力讀書,全力應付好每一個考試,先考進廣東省的名校廣雅中學,再在全國高考中取得好成績,得以考進著名學府中山大學生物系。「就算進了大學,同學們的競爭氣氛仍然很濃厚,成績看得很重。」雖然曾咏有著模特兒的潛質,曾在內地模特兒大賽獲獎,但模特兒工作對當時的曾咏來說,只是玩票性質,純粹玩玩,讀書無論如何也是她的第一位。
考進港大

曾咏在中山大學生物系以優良成績畢業時,本港的院校紛紛在國際排名榜中位居前列,令不少內地生趨之若鶩,視之為邁向成功的大門。而作為亞洲第一學府的香港大學,更大受內地尖子歡迎,簡介會和報名情況極為踴躍,風頭不下於歐美的著名學府。

曾咏也看中香港大學的學術環境,沒有留在內地升學,盡全力報考港大微生物學系碩士課程,並在芸芸眾多競爭者中獲港大取錄。誰知走進港大的象牙塔,竟改變了她的人生。
曾咏在港大研究流感疫情,更有機會走出實驗室,遠赴芬蘭赫爾辛基參加第19屆歐洲病理微生物及傳染病大會(ECCMID),那時世界各地的相關專家齊集一堂,不單令曾咏見識到病理微生物及傳染病界的最頂尖研究,更令她接觸到外國學者開放的研究態度。從外國學者身上,她明白到做研究不能死記硬套,要有開放的眼界和胸襟,接受新事物,嘗試不同的可能。

開闊眼界

除了治學態度的改變,港大的舍堂文化更開闊了她的眼界。雖然曾咏入住的是研究生堂,舍堂氣氛不及本科生宿舍濃烈,但研究生堂宿生也不能只躲在房間中溫書,也要參與舍堂活動,更要與不同國籍的學生交流。曾咏也曾參與行山、高桌晚宴和卓越校友講座等。
與內地的學習生活非常不同,再不能各家自掃門前雪,那管他人瓦上霜。

最令她難忘的是擔任大學活動搞手的經歷,她與其他搞手曾計劃好一套完整計劃,但整個事情下來,卻出現很多不能預料的事,令她明白世事沒有一套既定答案,也非硬綁綁的一條路,小事也要認真處理,最重要還是學會團隊精神,與他人和衷合作的重要。

在港大,她得到的不只是學術修養,更多的是人生的眼界。
踏上天橋

去年,曾咏再獲得一次改變她人生的機會,身高1.83米的她,獲友人介紹,參加「海港城Style Model Hunt模特兒大賽」。在兩個月的參賽過程中,曾咏要參加連串模特兒課程,包括化妝培訓、著名模特兒指導「行天橋」的技巧、由模特兒公司總監指導溝通技巧課程。培訓完結後,大會更安排參賽者實戰,安排她們面對傳媒及時裝拍攝。
雖然因外貌和氣質相似,被傳媒冠以「翻版樂基兒」之名,但面對一眾條件優厚的女孩子,曾咏參賽時沒有想過能否得獎,只當是一次寶貴的學習經驗,「就當是人生的一個嘗試」。放開心情反而有好表現,曾咏一路過關斬將進入決賽,最終取得冠軍,令她喜出望外。她更獲得一手栽培熊黛林、Angelababy、姚書軼等名模的模特兒公司的合約,「雖說模特兒事業和我的學科專業沒有關連,但我也希望一試,這個機會實在很難得。」

這一年來,曾咏成為模特兒,工作卻非她想像的輕鬆,「名模林志玲的一句話對我有很大的啟發,她說模特兒的工作不只是彰顯自己,更重要是表達出產品的獨特和美麗之心,不能太過自我中心。」
她也體會到出來工作,與之前讀書考試是兩碼子的事,「模特兒做casting(面試)時,就算是最漂亮的模特兒,也不一定能獲選,要看客戶的要求、與產品的配合程度,這些都和我以前讀書時很一樣,不是你讀完了整本書,便一定能取得高分。」
經歷人生

說到將來,曾咏雖然未能學以致用,但對她來說,人生就是要不斷嘗試,不要害怕失敗,才能邁向成功,「我希望將來能到歐洲發展,恰巧我在大學時學了法文,那時哪會想到學好法文,將來可大派用場。」
一個在內地努力讀書、應付考試、考入名校的學生,來到香港後,開闊了她的眼界,走上另一條讀書以外的康莊大路,或許可成為其他內地生的參考。
原載於《大公報》「香港人家」專欄2010年11月28日

Wedding Day :: Kevin & Celia













2011年11月8日星期二

垃圾山的人們 Dump Cambodia

 













 
一如大部分發展中國家,柬埔寨貧窮人口仍佔全國大多數。很多小孩子無法負擔上學費用,只能靠拾荒度日,但每天也未必賺到1美元。
 
看來到訪客人舉機拍攝,小孩紛湧過來拍照,然後搶過相機看看自己是什麼的樣子,因為他們照鏡的機會也不多。
 
一如大部分發展中國家,柬埔寨貧窮人口仍佔全國大多數。
 
如果說香港是貧富懸殊的社會,那柬埔寨的貧富懸殊更嚴重數倍。
 
連褲子也買不起的柬埔寨小孩
 
金邊垃圾山即將關閉,土地將另作發展,小孩還能檢到什麼?
 
柬埔寨有繁華的旅遊區,有美式連鎖快餐店,內裡一個套餐盛惠3美元(約24港元),與本港相若,卻是柬埔寨貧民區居民一個星期的生活費。
 
被友人命名為Hells Smile的相片
 
居民房屋只是木棚和竹柵,衣食住行全在那裡。
 
友人命名為「Hope」的相片,我卻改作where should go
 
雖然垃圾山暫停運作,但酷熱的天氣和還在燃燒的垃圾,令四周也捲起煙塵,天色灰白一片。
 
in despair
誰能想像,人能活在這麼惡劣的環境?但那邊的人們,卻比我們活在城市的人開心多了~~~

澳門最後一個貧民窟





 

澳門最後一個貧民窟

引言

 青洲坊,是澳門現在碩果僅存的貧民窟,見證著澳門由一個小城演變成東方蒙地卡羅,再發展成比美國拉斯維加斯還要發達的綜合旅遊渡假城市。

 劉偉明,一個曾經擁有香港身份證的地道澳門人,與哥哥一同承繼母親在青洲坊的劉記食店,在木屋區的小店中,見證著澳門的昔日的蒼桑和今日的繁榮。

 歷史總要前進,隨著澳門經濟發展,都市化的步伐即將湮沒這個不少澳門人出身的迦南地。回首前塵,劉偉明最不捨的,卻是青洲坊的人情味道。

圖文:虢樑
落難人同舟共濟

澳門,一個曾經的葡萄牙殖民地,因著歷史的因素,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前後,大批內地難民湧入,擠滿這個與香港荃灣差不多大的半島。青洲坊,這段由海堤連成的一片新開發填海地,與中國珠海只是幾步路之遙,順理成章成為這班難民在澳門落腳的地方。

 
劉偉明的父母也在此時離開家鄉,攀山涉水由家鄉逃到澳門,身邊錢財差不多散盡,只有在貧民窟建了鐵皮屋住下來,並在屋旁空地搭了間士多,再發展成小食店,賺取微薄收入養活一家。
青洲坊像迷宮

 青洲坊住的都是一窮二白的難民,居住和衛生情況差劣,龍蛇混雜,劉偉明便是在這個地方長大,「青洲坊的屋不是鐵皮便是木屋,四周都是一樣,對小孩子來說,很像一個迷宮。小時候倒覺得很有趣,經常在坊中探險,但媽媽嚴詞警告我們,有些地方是禁區,生人勿近的。」

 雖然不能隨處亂走,但劉偉明父母還是會讓他們,和鄰居孩子在家附近的空地一起玩耍,「我們那時沒有錢,不會買玩具,只能只製一些玩物來玩,陀螺便是最常玩的。」劉偉明還笑說,當年不少和他玩耍的小孩子,今天都己搬出青洲坊,有些更成為達官貴人,但更多的是乘著博彩業發展而發跡的。
青洲坊只是臨時居住地,每家每戶都沒有自來水,要水便要到坊中間的公共水喉拿,劉偉明這些小孩免不少要幫手一番,每次拿完水,不時會見到母親和鄰居的太太到青洲坊的蚊型街市買菜,小孩子見到美味食物,也是樂得翻天,當年的坊中生活,雖然困苦,卻也快活,少卻不少今日澳門人的煩惱。

 不過,劉偉明的父親因嗜賭而輸光家產,令母親難過,家人受苦,也令劉偉明自少已遠離賭博,「前車可鑑,做人還是守本份好,無論什麼時候,我也不會進入賭場。」
赴港捱世界 領會澳門好

 與澳門當年獨沽一味單靠賭業,經濟發展停滯不前的情況不同,香港經濟在六、七十年代高速發展,更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需要大量勞動人口。澳門與香港一海之隔,加上當年香港入境政策寬鬆,大批澳門人因利乘便赴香港工作。

 劉偉明當年也是其一,到港後寄居親戚家中,很快便拿到身份證,還找到工作,「當年香港有不少公共屋邨落成,有很多工作機會,我便在當時新起的愛民邨找到曬相鋪的工作。」

 相比澳門的悠閒生活,香港的生活節奏明顯快很多,「我在愛民邨工作,但寄居在葵涌邨的親戚家中,一來一回,不單交通時間費時,交通費加飯餐費也很貴,但我們只是廉價勞工,每天像是為工作而生,但為了
在港工作數年的劉偉明己有回家心,獲知澳門的母親年紀漸長,需要人幫手經營小食店,想也不多想,便回澳門幫手,「那時我己差不多可拿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證,也快升職加薪,但澳門是我土生土長的地方,母親也要人幫忙,也沒考慮太多便回去。」

 時至今日,雖然曾經長居香港,哥哥和太太也是香港人,劉偉明會否回港辦理永久居民身份證嗎?他不置可否,只道,「我很感激香港帶給我的一切,但無論是青洲坊還是澳門,都是我永不能忘記的家,我的根已在這裏。」

 劉偉明回想在香港的日子,雖然辛苦,卻也獲益良多,「香港人的工作效率和思維的確很優秀,跟他們工作也習染了香港人的工作和管理態度,對我後來管理母親食店很有幫助。」
自劉偉明和兄長接手母親的青洲劉記後,雖然鋪頭位處澳門的貧民窟,但引入新式管理、推陳出新後,每天生意額由千多二千元,發展至最高峰的數萬元一日,還在澳門的台山開設分店。青洲劉記的豬扒包等澳門美食,更吸引港澳食客大力推介,成為澳門的著名食店之一。

青洲人面全非

 回到澳門,搬回青洲坊的家中居住,第一印象是山水依舊,人面全非,「當年的老鄰居搬的搬,走的走。」當年正值中國文化大革命的年代,港澳兩地再次出現內地新移民潮,老一代的青洲坊人因經濟漸佳搬出,青洲坊相對便宜的居住成本卻吸引到同樣是一窮二白的新移民,
「母親在青洲坊居住很久,人緣很佳,無論是否同鄉,母親如能幫忙都會出手,如為新移民介紹工作,也為他們防避騙局。」

 不過,無論歷經多少個時代變遷,青洲坊的居住環境令它不脫貧民窟的特色,不少當地居民賺到錢後,便會遷離青洲坊,搬到澳門較佳生活環境的地方居住,如黑沙灣、新山岸、氹仔等地區,劉偉明現在也搬到氹仔居住。

 現在澳門隨著賭權開放,金光大道多間外資娛樂場先後落成,橫琴開發上馬,澳門已成為另一個拉斯維加斯。居民收入翻了幾倍,甚至比香港還多,留在青洲坊的,多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家,還有操著普通話的新移民或外勞,曾經燈火通明的鐵皮屋,師奶聚集的蚊型街市,今天多已人去樓空。
青洲坊唯一熱鬧的地方,便是青洲劉記等聞名港澳的食店,但來的都是坊外的上班族和遊客。

難忘青洲人情

 近日澳門有消息指,回應社會基層市民對公共房屋的需求,青洲坊將興建經濟和社會房屋(澳門對公共房屋的稱呼),坊中的部份木屋和鐵皮屋已被收回,並劃上木板圍起來,泥頭車往來不絕,由保安把守,令半個青洲坊成為地盤一樣。但青洲劉記卻仍一如往日,繼續營業,給遠道而來的食客提供美味的一餐,老闆有空也會和熟客們聊上半天。
歷史總是向前走,青洲坊的歷史是否正在劃上句號?無論是香港人、或是澳門人,對劉偉明等曾住在青洲坊的老街坊而言,青洲坊像個陪伴他們成長的老朋友,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會永遠存在他們心中。
刊於北辰部落。

2011年11月6日星期日

Pre-Wedding :: Kit & Ah Bao

Photo: Stein steinchau@hotmail.com
Lighting: Ken Lai
Make-Up: Polly
Assist: Niki Leung












香港十大校長專訪/ 徐立之治校由下而上

踏進香港大學校園,民主牆的辭鋒、中山廣場的講壇,都令港大人懷念不已,成為港大這所百年學府的標誌之一。在中山廣場旁的紐魯詩樓,是港大校長徐立之的辦公室,在此可以俯瞰港大校園,但徐立之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常掛在口邊的治校方針,卻是由下而上。
 
說到推行在即的大學四年制,延聘人才、準備課程,徐立之傾聽各院系所需,網上公開港大的準備資料,但亦制訂後備計劃,萬一工程延誤,趕不及二○一二/一三學年啟用,便會同時於晚間上課。

本報記者 虢樑(文)\蔡文豪(圖)
談到發展教育樞紐,進軍河套區,本港各院校積極備戰,但徐立之採取的辦法仍是由各院系策動。論到科研老本行,徐立之亦強調由專家審訂研究項目。 

說到未來去向,徐立之常言願意留在港大,但堅持大學到了不同時候,就要有不同的人接手。

政府有意將港深河套區發展為大學城,中文大學和科技大學已在內地開辦研究機構,港大支持教育樞紐方向,卻遲遲未有行動,徐立之也認同港大開拓內地比其他院校慢了半拍,「科大最早,城大和中大也已進行,我們現在才開始討論。」他說,港大在內地發展要有實際項目,不想「霸住塊地」;更希望由下而上,由各院系提出該發展的項目,實事求是。
院校北上發展屆好時機 

「我們希望以院系框架下,到內地發展,不想由上面扯大旗,叫大家去。港大工學院院長已到內地考察。」徐立之認同現時是香港院校到內地發展的好時機,「深圳政府希望由只做生產,轉型為研發基地,對港校是機會。本港的研究基礎亦非常好,可與國家配合,為國家所用。」
 
徐立之指出,本港與內地合作方式如何要兩邊同意,兩邊的資源亦不能互通。至於發展河套區,他認為言之尚早。「我們願意合作,但河套區地方不太大,要如何發展還要從長計議。」
早前有報道稱港大已落實內地發展項目,徐立之表示,這完全不正確,「我們只是在客觀條件下研究合作可行性,有空間去傾,(港大校董會主席)馮國經也去了解,卻被外間以為我們米已成炊。」
 
今年港校到內地招生已經開始,徐立之對港大招生成績滿有自信,「我們在內地校譽好,過往收生情況有目共睹,因為我們辦學務實,培訓學生,不會空口答應。」 

大學四年制將於三年後推行,徐立之以「進入直路」來形容港大的準備工作,四年制讓港大制訂課程時有更多彈性,而副校長(教學及學習)徐碧美等人已為課程革新辛苦了三年。

徐立之說,三三四學制絕對不是「三加一」。
百周年校園計劃有後著 

在四年制下,港大將設有不同類別的核心課程,文、理、醫、社會科學、商及語言課程都會包括在內,希望學生能藉此擴闊眼界。學生將可選擇更多學分,既能達到必修科的最低學分要求,亦可做更多事情,如參與實習和服務社會。港大四年制的課程資訊已放到網上,不時更新,老師和學生都能知悉和發表意見,而「課程改革是由下而上。」
 
徐立之形容課程改革已入直路,但百周年校園計劃卻令他非常緊張。「工程正按既定時間表進行,但很多外在因素非校方所能控制,如天氣變壞、斜坡等。」為未雨綢繆,港大已制訂後備計劃,一旦百周年校園計劃未能如期完工,部分課堂將會改在晚間上堂,「問題係誰去教?」
談到延攬人才,徐立之笑言,這是令他「無咁驚」的工作,「現階段要聘請的一百二十人中,已聘請一百人,期望在二○一二年前能聘夠二百人。」新聘人手除了進行研究外,亦要兼顧教學工作。「我們的請人目標主要是年輕學者,不一定要蜚聲國際,最重要是有潛質。」但徐立之還是那一句:「人選不是由我來找,請什麼人都是由院系自行網羅。」
 
近日有學生在港大民主牆貼文,批評港大評分標準過於嚴格,令港大生儘管水平相若,但「GPA」(成績積點)卻低於其他院校,徐立之也有留意這情況:「這是我們課程改革的討論問題。」
不同時候不同人做校長 

政府早前推出的一百八十億研究基金,其中四十億用作本地研究,徐立之認同這項注資有助本港發展策略性研究,但他認為,研究應顧及本港現有的學者長處,「不要只問香港需要什麼,應該問我們的學者長處是什麼。」徐立之透露,港大本身將訂立公平機制,由專家組成「peer review」,選出研究題目,他本身不會偏重任何學科。
 
朱經武將約滿離任科大、劉遵義亦將離中大,徐立之卻表示很願意繼續留在港大,但他說,留任與否是配合問題,「教務會願意,我很願意留下。但大學到不同程度會有不同需要,要配合目的,每間大學都是如此,不同時候要由不同的人做(校長)。」
嘆很久沒做研究

「很久沒有做研究了。」徐立之是國際知名分子遺傳學家,但他坦言,自二○○二年出任港大校長後,已一段時間沒有接觸研究。

不過,他談到研究本行時,仍是熱忱萬分。「生命學科不斷重組,當年我參與時仍只是起步階段,但現在已是變化多端。」他表示,生命學科要不斷探究,規則只有一條,就是變動才是常規。

徐立之認為,本地生命科學研究大有可為。「歐美科研水平發達,但中國人與外國人的基因圖譜不同,就算是同一種疾病,也可以有差異。如糖尿病、癌病、肝硬化等。」

大公報 香港十大校長專訪系列 2009-5-4

天橋上的孔明——諸葛梓岐

諸葛梓岐是諸葛亮第六十三代傳人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眼前的時尚少女,卻把三國蜀漢名臣諸葛亮的《前出師表》琅琅上口。無他,她正在念的,在山東家鄉已念過不知多少遍,「我是諸葛亮第六十三代後人諸葛梓岐。」

電視恰巧是廣告時間,傳來近日坊間非常熟悉的台詞,「你哋呢班食肉獸?。」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後人也踏上一條多姿多采的路,成為模特兒,活躍於天橋、電視、廣告等媒體。

鎂光燈前,諸葛梓岐憑著先祖遺傳的聰明,很快掌握拍攝、姿勢和台詞的技巧。但訪問當天,卻表現出書香世代的熏陶,她更像小說中描繪的諸葛亮,通曉周易命理,看風水、觀掌相。

文:虢樑 攝:杜漢生、蔡文豪
身負諸葛氏之名,諸葛梓岐甫出道即成大眾焦點。但她希望走的,只是屬於自己的路,如此簡單。

諸葛梓岐家鄉在山東諸葛村,六歲時便舉家移民加拿大,至今未再回鄉探親。問到她對家鄉的印象,只淡然道「非常模糊」。
諸葛亮第63代後人

在她那依稀的記憶中,家鄉有一座祠堂,內裡有一幅諸葛亮畫像,但先祖長相如何已記不得。族譜則是絹布做的,記載她是第六十三代後人,但其他內容一概忘了。至於先祖的威風,也只憑長輩口耳相傳,令她能分出三國演義故事中,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好像空城計,我祖父便跟我說,是趙雲做的,並非祖先做。」

然而,她卻記得自己名字的來歷,「按族例,我這輩名字要兩個字。至於梓岐這名字,則是家人找高人改的,意思是平安,出門遇貴人」。不過,家族帶給她的,不止是一個姓氏、一個名字。
習毛筆字 學小提琴

諸葛梓岐父親經營電子出入口生意,雖移居加拿大,卻沒有忘根,「我在加拿大的家,牆身都改成書櫃,內裡的書有上千本。」在故紙堆中成長的諸葛梓岐,亦學習國畫和毛筆字,「父親告訴我,學習中國傳統文藝,令人心清靜、平和,培養氣質,鍛煉集中力。」她也學過小提琴、鋼琴和舞蹈。

原來這個諸葛後人還有四分之一的日本血統,「不單遺傳了祖母的外表,與她相處,更受到祖母的氣質熏陶」。
關注時事 重視孝道

而在加拿大家中,每天晚飯全家人總會圍在一起,討論話題不是閒話家常,而是國家大事,由台灣政局至奧巴馬出選美國總統無一不談。就算她隻身到港工作,有時間也會打開電視看新聞和時事節目。故此,當記者與她談起澳門近況時,她即時回了一句「澳門發展太快了」。有時事觸覺,不愧為政治家諸葛亮的後人。

「可惜,我樣樣皆能,卻無一精通。」
「我知道,父親教我很多東西,為的是培養我的人格、思想。」而父親對祖父的孝順,影響她至深。「父親對祖父至孝,不單事事尊敬,簡單如吃飯時,父親不論何事,一定要等祖父坐下,我們才准起筷。」故此,當談到本港現今諸多青年和社會問題時,諸葛梓岐不期然嘆息起來,「現在小朋友連對長輩也無禮貌,試問他們又如何懂得尊重他人、尊重自己。所以,中國人提倡禮義廉恥,並非迂腐的事。」




職模特兒 不甘做花瓶 

「我是家中獨女,父親本來要我承繼家族生意的。」

諸葛梓岐本在加拿大卑詩省大學的不列顛哥倫比亞理工學院修讀室內設計,去年回港到香港大學修讀工商管理,學習營商。但她對時裝、設計很有興趣,在親友介紹下當上兼職模特兒,本屬玩票性質,卻一做便做到現在,其間拍過多個美容、時裝硬照廣告,更客串電影,成為全職模特兒。

「做模特兒可以試不同造型,我從中更能找到哪個造型適合我。」
看似風光 搵食艱難 她現時已告別校園,走上自己的「天橋」路,「父親本來反對,幸得媽媽諒解,相勸父親,他才接納有一個模特兒女兒」,但父親讓她當模特兒也有底線,「我不能賣弄性感,如拍三點式廣告或電影便不可以」。 她現在當模特兒有板有眼,靠的不單是家族的「聰明」,「十七、八歲時,一次學校舞會,突然有人說要找我試鏡,我覺得一試無妨,便當上電視台兼職主持。」她的第一份幕前工作,是在加拿大城市電視主持《寵物情緣》,及後又主持汽車和娛樂等節目,對鏡頭並不陌生。 她不諱言,模特兒的工作絕非外人所見般風光,「有次回內地拍攝時裝硬照,因為我們要在新季度時裝推出前完成廣告,故此,我們在冬天要穿上夏天的衣服,在夏天卻穿冬天的厚衣。」而模特兒的工作異常緊迫,對一個身在異鄉的女孩子來說,實在難以應付,「我現在終於懂得何謂『搵食』艱難。」 自我增值 盼當作家 現在她靠努力,賺到自己的生活費,感覺不俗,「賺到的錢,夠食夠住便可以,生活很實在」。雖然現在她仍住在父親給她的北角半山豪宅,開著價值逾50萬元的奧迪「TT」五系跑車,錦衣玉食,但她希望,有朝一日能創一番屬於自己的事業,「我想當個小說作家,讓讀者透過文字了解我的所思所想。或許當個健康食品店老闆,讓食客食得健康有益,生活也有意義。」 去跑去闖,歸根究柢,她只想當個不漂亮,卻有智有謀的黃月英(諸葛亮之妻,相傳貌醜但富才幹),多於一個徒具外表和富貴的花瓶,「人沒有經歷不會成熟,我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是為自己的生命增值」。 配稿:學風水為舒適 《三國演義》的諸葛亮精於術數,身為孔明的後人,諸葛梓岐也懂得看風水、觀掌相,更習過《周易》,「都是為了生活舒服」。走進諸葛梓岐的家,整個空間是淺粉色的,「這裡背山面水,環境清靜,先天環境已令人忘卻煩憂」。 當記者說近日運情不佳時,諸葛梓岐趨前看記者的掌相,「你沒有斷掌,按道理運勢不會太差,依我看來,你把粗框眼鏡換一換,或有幫助。」 諸葛梓岐強調,風水不是迷信,而是參考環境四周磁場而得出的推斷,是一門學問,對生活也有幫助。 要有鬥心但不妄求 「能否當上超模,實在不能強求,做人首重樂天知命。」諸葛梓岐說,人有目標是好,也應該有鬥心,但過分執著,便會有妄念,困擾自己。說到這裡,才知諸葛梓岐也通佛學。 通佛學 重養生 「佛經裡有大智慧,能讓人心境平和、安靜。」她說減壓最有效的方法,便是遠離壓力之地,「有時會逛街購物,有時會出外遊埠,早前便到了溫哥華格蘭佛島和夏威夷檀香山度假。」 有壓力時要紓壓,日常生活也要養生,「我堅持不食煙不飲酒,早睡早起。」但她也有稍稍放鬆的時候,「早前在茶餐廳拍廣告,那裡的菠蘿油、焗飯和五香肉丁麵,都成為了我的至愛。 中文不好最遺憾 「我最遺憾的,是我中文根基不好,執筆忘字。」 諸葛梓岐在外國長大、讀書,雖然閱書無數,但多是外國著作,中國作品卻看得極少,「我在外國沒有機會找到《三國演義》,也沒有人知道諸葛這個姓有什麼意思。」 要嫁中國人 「所以,我現在正搜尋全套《三國演義》,閱畢後會再找《三國志》來看,起碼也要知道祖先的歷史,做過什麼事,以免別人問我祖先的生平也答不上來。」她還說,知道《大公報》的文章很好,有很長歷史,常常把《大公報》當作學習中文的教材。 諸葛梓岐更表示,人不能沒有根,要認清根在哪裡,哪管是身處外國。她還笑說,不單父母要一個中國人女婿,她自己也很堅持找一個中國人丈夫。 大公報《香港一家人》 2008年1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