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進香港大學校園,民主牆的辭鋒、中山廣場的講壇,都令港大人懷念不已,成為港大這所百年學府的標誌之一。在中山廣場旁的紐魯詩樓,是港大校長徐立之的辦公室,在此可以俯瞰港大校園,但徐立之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常掛在口邊的治校方針,卻是由下而上。 說到推行在即的大學四年制,延聘人才、準備課程,徐立之傾聽各院系所需,網上公開港大的準備資料,但亦制訂後備計劃,萬一工程延誤,趕不及二○一二/一三學年啟用,便會同時於晚間上課。 本報記者 虢樑(文)\蔡文豪(圖)
談到發展教育樞紐,進軍河套區,本港各院校積極備戰,但徐立之採取的辦法仍是由各院系策動。論到科研老本行,徐立之亦強調由專家審訂研究項目。 說到未來去向,徐立之常言願意留在港大,但堅持大學到了不同時候,就要有不同的人接手。 政府有意將港深河套區發展為大學城,中文大學和科技大學已在內地開辦研究機構,港大支持教育樞紐方向,卻遲遲未有行動,徐立之也認同港大開拓內地比其他院校慢了半拍,「科大最早,城大和中大也已進行,我們現在才開始討論。」他說,港大在內地發展要有實際項目,不想「霸住塊地」;更希望由下而上,由各院系提出該發展的項目,實事求是。
院校北上發展屆好時機 「我們希望以院系框架下,到內地發展,不想由上面扯大旗,叫大家去。港大工學院院長已到內地考察。」徐立之認同現時是香港院校到內地發展的好時機,「深圳政府希望由只做生產,轉型為研發基地,對港校是機會。本港的研究基礎亦非常好,可與國家配合,為國家所用。」 徐立之指出,本港與內地合作方式如何要兩邊同意,兩邊的資源亦不能互通。至於發展河套區,他認為言之尚早。「我們願意合作,但河套區地方不太大,要如何發展還要從長計議。」
早前有報道稱港大已落實內地發展項目,徐立之表示,這完全不正確,「我們只是在客觀條件下研究合作可行性,有空間去傾,(港大校董會主席)馮國經也去了解,卻被外間以為我們米已成炊。」 今年港校到內地招生已經開始,徐立之對港大招生成績滿有自信,「我們在內地校譽好,過往收生情況有目共睹,因為我們辦學務實,培訓學生,不會空口答應。」 大學四年制將於三年後推行,徐立之以「進入直路」來形容港大的準備工作,四年制讓港大制訂課程時有更多彈性,而副校長(教學及學習)徐碧美等人已為課程革新辛苦了三年。 徐立之說,三三四學制絕對不是「三加一」。
百周年校園計劃有後著 在四年制下,港大將設有不同類別的核心課程,文、理、醫、社會科學、商及語言課程都會包括在內,希望學生能藉此擴闊眼界。學生將可選擇更多學分,既能達到必修科的最低學分要求,亦可做更多事情,如參與實習和服務社會。港大四年制的課程資訊已放到網上,不時更新,老師和學生都能知悉和發表意見,而「課程改革是由下而上。」 徐立之形容課程改革已入直路,但百周年校園計劃卻令他非常緊張。「工程正按既定時間表進行,但很多外在因素非校方所能控制,如天氣變壞、斜坡等。」為未雨綢繆,港大已制訂後備計劃,一旦百周年校園計劃未能如期完工,部分課堂將會改在晚間上堂,「問題係誰去教?」
談到延攬人才,徐立之笑言,這是令他「無咁驚」的工作,「現階段要聘請的一百二十人中,已聘請一百人,期望在二○一二年前能聘夠二百人。」新聘人手除了進行研究外,亦要兼顧教學工作。「我們的請人目標主要是年輕學者,不一定要蜚聲國際,最重要是有潛質。」但徐立之還是那一句:「人選不是由我來找,請什麼人都是由院系自行網羅。」 近日有學生在港大民主牆貼文,批評港大評分標準過於嚴格,令港大生儘管水平相若,但「GPA」(成績積點)卻低於其他院校,徐立之也有留意這情況:「這是我們課程改革的討論問題。」
不同時候不同人做校長 政府早前推出的一百八十億研究基金,其中四十億用作本地研究,徐立之認同這項注資有助本港發展策略性研究,但他認為,研究應顧及本港現有的學者長處,「不要只問香港需要什麼,應該問我們的學者長處是什麼。」徐立之透露,港大本身將訂立公平機制,由專家組成「peer review」,選出研究題目,他本身不會偏重任何學科。 朱經武將約滿離任科大、劉遵義亦將離中大,徐立之卻表示很願意繼續留在港大,但他說,留任與否是配合問題,「教務會願意,我很願意留下。但大學到不同程度會有不同需要,要配合目的,每間大學都是如此,不同時候要由不同的人做(校長)。」
嘆很久沒做研究 「很久沒有做研究了。」徐立之是國際知名分子遺傳學家,但他坦言,自二○○二年出任港大校長後,已一段時間沒有接觸研究。 不過,他談到研究本行時,仍是熱忱萬分。「生命學科不斷重組,當年我參與時仍只是起步階段,但現在已是變化多端。」他表示,生命學科要不斷探究,規則只有一條,就是變動才是常規。 徐立之認為,本地生命科學研究大有可為。「歐美科研水平發達,但中國人與外國人的基因圖譜不同,就算是同一種疾病,也可以有差異。如糖尿病、癌病、肝硬化等。」 大公報 香港十大校長專訪系列 2009-5-4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