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銳意發展成教育樞紐,多間院校名列世界大學排名榜前茅,越來越多內地尖子慕名來港升學,曾咏便是其中之一。
曾咏(Winnie)初來香港時,與其他來港就學的內地同學一樣,也希望透過香港院校的頂尖學風,成為國際一流學者,唯有讀書高。但經歷香港大學的開放學術環境和多姿多彩的學生活動文化,卻令她明白世上不只有一條成功之路,人生還有其他可能。
今天,她走出象牙塔,成為模特兒,目標是踏上歐洲的時裝天橋,也走上一條她自小都沒有想過的路。
圖 文:虢樑
曾咏未到香港大學升學前,家住廣州,父親是工程師,母親是醫生,都是專業人士,家風淳樸,她也是典型的好孩子。父母雖然沒有指明她要做專業人士,名成利就,但她也受傳統社會風氣影響,自小已希望考進好小學、好中學、好大學,將來成為一流學者,甚或憑學歷找到一份好職業,生活無憂。
她為此努力讀書,全力應付好每一個考試,先考進廣東省的名校廣雅中學,再在全國高考中取得好成績,得以考進著名學府中山大學生物系。「就算進了大學,同學們的競爭氣氛仍然很濃厚,成績看得很重。」雖然曾咏有著模特兒的潛質,曾在內地模特兒大賽獲獎,但模特兒工作對當時的曾咏來說,只是玩票性質,純粹玩玩,讀書無論如何也是她的第一位。
考進港大
曾咏在中山大學生物系以優良成績畢業時,本港的院校紛紛在國際排名榜中位居前列,令不少內地生趨之若鶩,視之為邁向成功的大門。而作為亞洲第一學府的香港大學,更大受內地尖子歡迎,簡介會和報名情況極為踴躍,風頭不下於歐美的著名學府。
曾咏也看中香港大學的學術環境,沒有留在內地升學,盡全力報考港大微生物學系碩士課程,並在芸芸眾多競爭者中獲港大取錄。誰知走進港大的象牙塔,竟改變了她的人生。
曾咏在港大研究流感疫情,更有機會走出實驗室,遠赴芬蘭赫爾辛基參加第19屆歐洲病理微生物及傳染病大會(ECCMID),那時世界各地的相關專家齊集一堂,不單令曾咏見識到病理微生物及傳染病界的最頂尖研究,更令她接觸到外國學者開放的研究態度。從外國學者身上,她明白到做研究不能死記硬套,要有開放的眼界和胸襟,接受新事物,嘗試不同的可能。
開闊眼界
除了治學態度的改變,港大的舍堂文化更開闊了她的眼界。雖然曾咏入住的是研究生堂,舍堂氣氛不及本科生宿舍濃烈,但研究生堂宿生也不能只躲在房間中溫書,也要參與舍堂活動,更要與不同國籍的學生交流。曾咏也曾參與行山、高桌晚宴和卓越校友講座等。
與內地的學習生活非常不同,再不能各家自掃門前雪,那管他人瓦上霜。
最令她難忘的是擔任大學活動搞手的經歷,她與其他搞手曾計劃好一套完整計劃,但整個事情下來,卻出現很多不能預料的事,令她明白世事沒有一套既定答案,也非硬綁綁的一條路,小事也要認真處理,最重要還是學會團隊精神,與他人和衷合作的重要。
在港大,她得到的不只是學術修養,更多的是人生的眼界。
踏上天橋
去年,曾咏再獲得一次改變她人生的機會,身高1.83米的她,獲友人介紹,參加「海港城Style Model Hunt模特兒大賽」。在兩個月的參賽過程中,曾咏要參加連串模特兒課程,包括化妝培訓、著名模特兒指導「行天橋」的技巧、由模特兒公司總監指導溝通技巧課程。培訓完結後,大會更安排參賽者實戰,安排她們面對傳媒及時裝拍攝。
雖然因外貌和氣質相似,被傳媒冠以「翻版樂基兒」之名,但面對一眾條件優厚的女孩子,曾咏參賽時沒有想過能否得獎,只當是一次寶貴的學習經驗,「就當是人生的一個嘗試」。放開心情反而有好表現,曾咏一路過關斬將進入決賽,最終取得冠軍,令她喜出望外。她更獲得一手栽培熊黛林、Angelababy、姚書軼等名模的模特兒公司的合約,「雖說模特兒事業和我的學科專業沒有關連,但我也希望一試,這個機會實在很難得。」
這一年來,曾咏成為模特兒,工作卻非她想像的輕鬆,「名模林志玲的一句話對我有很大的啟發,她說模特兒的工作不只是彰顯自己,更重要是表達出產品的獨特和美麗之心,不能太過自我中心。」
她也體會到出來工作,與之前讀書考試是兩碼子的事,「模特兒做casting(面試)時,就算是最漂亮的模特兒,也不一定能獲選,要看客戶的要求、與產品的配合程度,這些都和我以前讀書時很一樣,不是你讀完了整本書,便一定能取得高分。」
經歷人生
說到將來,曾咏雖然未能學以致用,但對她來說,人生就是要不斷嘗試,不要害怕失敗,才能邁向成功,「我希望將來能到歐洲發展,恰巧我在大學時學了法文,那時哪會想到學好法文,將來可大派用場。」
一個在內地努力讀書、應付考試、考入名校的學生,來到香港後,開闊了她的眼界,走上另一條讀書以外的康莊大路,或許可成為其他內地生的參考。
原載於《大公報》「香港人家」專欄2010年11月28日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